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四十多年里,中國品牌不斷成長,字節、阿里、華為、小米、大疆……越來越多中國品牌已經開始搶占海外市場,成為全球性的知名品牌。
與國外國際品牌和國際4A“攜手相伴”開拓市場不同的是,中國品牌集體出海,中國廣告卻追不上中國品牌了。按理說本土品牌全球化,勢必會伴隨服務于品牌的廣告公司的崛起,就像日本品牌之于日本廣告。然而,在奧美影視看來,雖然中國本土的廣告代理公司從公司體量還是發展方向上,但是卻在行業 “內卷” 的路上一去不返……
中國廣告出海難真的只是因為文化習慣的不同嗎,還是中國廣告行業本身就出現了問題?
明明我們可以欣賞得來日本廣告的熱血和無厘頭;可以欣賞得來泰國廣告的沙雕和狗血;可以欣賞得來臺灣廣告的溫情和細膩;可以欣賞得來歐美廣告的動感和技術流……為什么他們欣賞不了我們的廣告呢?
究其原因,奧美影視還是中國廣告太愛偷懶了。奧美影視注意到,現在的中國廣告好像進入了一個怪圈,比如一旦某一支廣告片火了,就會有無數支廣告去模仿。
例如,BOSS直聘洗腦廣告火了,緊接著x爵旅拍、x蜂窩、xx醫美紛紛開拍洗腦廣告,結構一樣、畫面一樣,甚至文案都大差不差。B站《后浪》的長文案火了,廣告圈隨即出現一堆長文案廣告……
向內看,跟風太多;向外看,風格不足。這就是中國廣告常見的弊病。中國廣告發展了四十年,還在被網友吐槽乏味、土、單一,奧美影視認為這真的需要品牌方和廣告人共同的反思。
很多人都說,中國廣告都是“為生活所迫”的選擇,很多廣告人骨子里把自己當藝術家,內心排斥商業又不得不做商業化的東西,最后也沒啥追求了, 找個明星套個模板,能出街能糊弄客戶就行, 沒有一起做好一件事的決心。
可是商業化就不能有創意有匠心嗎?
還有人說中國廣告沒有標簽。比如提起 日本廣告你會想到極致,要么極簡要么極繁,要么直戳人心要么沙雕到底,他們的風格很徹底但你不會覺得割裂。說道泰國就能想到不同于日本的沙雕和幽默,又狗血又吸睛。
而提起中國廣告很少有人能想不到一個詞去概括。你說中國廣告沒有好創意嗎?其實也不是。
比如最會做營銷的公司網易,2017年網易云音樂把點贊數最高的5000條優質樂評,印滿了杭州市地鐵1號線,真實展示了什么叫“看見”音樂的力量,讓音樂成為另一種社交方式。
但是,這些創意都是零星散落的,在國際市場中卻始終無法得到認可??偨Y為一句話,即有小創意沒有大概念,有大流量沒有大風格。 奧美影視認為,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廣告沒有形成像日本、泰國那樣特有的文化符號的原因。
奧美影視作為廣告行業從業者,真心不希望看見中國廣告業一直處于模仿跟風、競價內卷的內耗狀態。作為中國的廣告從業者,希望我們中國的創意力量,能夠更好地打開國際視野,主動提升自己的創意水平,跟上甚至引領中國品牌的腳步,更好地幫助中國品牌、中國文化走出國門、走向世界。